学校主站 |

最近更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博士之“博”解——樊校长对第三场博士论坛的点评
时间:2009-10-27 来源: 作者: 浏览:
   同志们,我认为这个报告会,是三场里面最好的,一场赛过一场。不仅对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委、主持人,对我们大家都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学习、考验、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在提问中,有人回答得不太全面,或者没有回答上来,这个不碍事,也不会伤面子,我倒觉得是个好事情。我经常出去答辩,凡是要拿基金、拿成果的,我都希望自己的回答是完美的。但是作为学术报告、学术讨论,我每一次都希望人家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回答不上来才是我最大的收获,那是一个师傅出现了,一个能指出我问题的人出现了!只要提出来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人家无私地帮我提出了问题,那我只干后面的一半就可以了,前面的一半别人帮我做了,那是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今天晚上没有回答好问题的同学,下来一定要和提问题的同学一起切磋,说不定这个人可以找到你问题的症结。

    通过博士论坛,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发现好的思路。刚才有一位二军大的同学,给我印象很深,至少思维非常敏捷。今天早上他问我,校长,你不是说“永远往前走,否定到最后”吗?请问你怎么否定你去年拿到的一等奖呢?我现在不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你的声音使我印象很深,你的形象使我印象更深,因为你有一些聪明“绝顶”。如果你对西部的黄土高坡有一份感情,你对四医大有一份向往,我希望和你有一个近距离分享合作研究的机会。我们可以满足你求知的欲望,当然我也得到了更多认识你的机会。

    我一边听报告一边在想,四医大的博士生和博士导师,两者都有一个“博”,什么是博士生的标准?什么是对博士导师的要求?我想就这个“博”字,谈谈我自己的认识,这个“博”,偏旁有个“尃”,据考究是达到、企及或拥有的意思,而前边这个“十”字相当于十字路口,合起来相当于企及四面八方。意思是博士生或博士导师要像一台割草机,要尽力占领一定的表面积,这才叫“博士”,博士要广博,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前面这个“十”字上横短,意即表面积不一定要大,而那一竖长,意即要深钻,意思是博士生或博士导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直往下钻,越深越好,这才叫“博士”,博士要精深。但是我认为这两种说法皆不完善。

    我认为这个“十”字,中点是一个起点,就是硕士毕业考上博士生的那一刻,也相当于硕士生导师升为博士生导师的那一刻,我们像一粒种子,种在这个起点上,我们既可以横看向四周发展,也可以竖看向下发展,最终把自己的体积扩大,把自己的空间扩大,这个空间可能表面积不大但很深;也可能不很深,但表面积很大;最多的可能是在它周围某一个地方凸出来,形成特色,有些奇形怪状,但无论是圆的、方的、扁的,还是长的,或是奇形怪状的,四医大都需要,社会都需要。就怕一粒种子永远是一粒种子,横不长,竖不长,扁也成,圆不是,最后种子都没了。我不知道我这个解释最终对还是不对,至少我从今晚开始,要对自己这样要求。怎么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我有四句话:一是博览群书;二是博采众长;三是厚积薄发;四是少种博收。

    一是博览群书。大家一定要多看书,书是别人总结的经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读书是增长知识最省劲的捷径,比如今天来之前,要对自己的领域看一看,要到PubMmed上看看今天是不是又出现了新东西。别人问你的问题,你要回答得很好,要博览群书。我有一个学生很聪明,才来了三天,他说要报告我一个最新的进展,我说,“你不要报告了,读上三个月再说”。三个月以后他确实来了,我问他进展如何,他说世界发展太快了,我还没掌握完全,到时再讲吧。以后他一直在慢慢读,结果越读越多,反倒不敢讲了,一直到现在还没讲。读书一直读下去,你自己觉得读够了,反倒觉得知识少了,这个时候就到水平了。很多人认为自己够了,够了其实正好是半罐水,从今天回答问题中我们一下就可以听出来他是满罐水还是半罐水。读书要有志气,要有恒心,不要怕自己水平低。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智商问题,而是看有没有信心。有一个故事,中学开学时,校长把三位老师叫来,说通过认真的研讨考核,你们三个是我们学校最聪明、水平最高的老师。我给你们三个班,一共150人,这批学生也是专门挑给你们的,是最好的,希望你们不要告诉别人,也不要告诉学生,我们相信你们能带出尖子班。半年以后,这三个班果然成了该校的三个尖子班。成了尖子班后,校长对这三位老师说,我告诉你们,这150名学生是随机挑来的,他们并不是最聪明的,我也告诉你们,你们三位也不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三位老师。不是最好的学生,也不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结果成了最好呢?其实靠的是对自己的信任,有了信心,就成了No1。

    二是博采众长。聪明的人有一大法宝就是把别人的好东西不断地学过来。怎么去学?首先要看准什么是别人的优点,什么是别人的长处,要看准,否则越学越差。学习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就是走捷径,走直路,怎么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走直路呢?一个人看着自己的脚下,一只脚跟着另一只脚走,怎么走都是弯的。如果一个人看着前面的树桩走,不知不觉走出来的路却是直的,这就是方法。有一位老师,拿出来一张带个黑点的白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全班所有的人都说那上头有一个黑点。没有一个人反过来想,他看到黑点以外的一片白色,看到的是一张白纸呢?这是另外一种方法。我们要博采众长,希望大家像学走路的人一样,像看白纸的人一样,才能真正博采众长。

    三是厚积薄发。有人说,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老是出好文章、出新思想,他问别人问题问得好,别人问他问题他回答得也好;他们不知是怎么学的,一到台上无论讲话还是回答问题总是那么准确、幽默,那么叫人心悦诚服、百听不厌。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厚积,他像海绵一样拼命地积累,有厚的积累就有取之不完的发散。一方面不要认为自己够了,知识永远学不完;也不要认为我厚积不了,谁都可以厚积!有一个穷人的孩子,上了MBA班,那个MBA班都是富人的孩子,不理他,穷孩子不时地想方设法地跟他们学习,富人孩子都讲他们发家的经验,穷孩子无话可说。但学成几年后,最后真正成为以后的富人就是那个穷孩子。其他人都变成穷人了,为什么?这就是厚积薄发。那个穷孩子为什么成了富人呢?他一直有一个信念,他说,“我现在尽管不是富人的后代,但我将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明白这个意思了吗?同样的话可以说给自己听,我现在不是智者的后代,但我将成为智者的祖先。

    四是少种博收。这是从广种薄收得来的体会,广种薄收意思是种了一大片,费了大劲但收成却很少,就像有的研究生花了很多钱,把科研经费全用完了,最后只拿出一个小东西来,这就是广种薄收。博士生一定要少种,少种才能获丰产,把钱把劲把时间用到刀刃上,看方向一定要看准,想问题一定要想细,做研究一定要作精。少种博收一定要有诀窍,怎么做?第一要扬长避短,扬己之长,但这个长必须要高过别人。大家回去找一找,我的长处在哪里,有时候扬了不当之长,其实不长,最后得不到好结果的。人不同长处不同,有人善思考有人喜观察,不要放过任何机会,与常人不同的机会。举一个例子,有个人把玻璃瓶打了,好可惜,但他没哭,反而把玻璃渣捡起来,发现碎片有大块、中块也有小块的,他很感兴趣,把大块、中块、小块分类排开,一数挺有意思,大块和中块数量比例是1:16,中块和小块数量之比也是1:16,之前有人注意这个吗?没有!这个数玻璃块的人就是丹麦科学家波尔。我们现在就不要回去数了,再回去数已经没有意义了。他的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天体或者是考古做了大贡献,秦始皇的兵马俑打碎了你怎么把它还原呢?杂乱无章的你怎么知道哪一块在哪里呢?把它分成大的、中的、小的,然后拼起来再还原,考古就是这样来的,这就是发挥长处。还有一个人,手表掉到粮仓里了,仓里粮食很多,他找了很多人帮他找,辛苦了半天找不到。有个人说你们都走,都回家,我一个人在这里。等到夜深人静时,他倾听到手表走动的“嗒”、“嗒”之声,一下就找到了,这个人耳朵好,人家长了一对好耳朵。这不一样的,人与人的耳朵肯定不一样,狗的耳朵比人的耳朵敏感50倍,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要发挥长处。第二是变劣势为优势,人人都有长处,但自己的长处连常人都比不过,就要去找劣势。人人都有劣势,劣势有时是最可以利用的。大家知道舟舟,他什么都不会,可是他就会一样——指挥。你让他指挥他就行,你让他做别的就不会,所以要发挥劣势。有一个小孩儿因车祸把左臂截肢了,只剩右臂。有一位摔跤老师说,你来,我教你,保证得冠军,他说那怎么行,人家都有两个臂,我只有一个臂,我怎能摔过别人呢?肯定摔不过。单臂青年学成后最强的冠军居然被他摔下去了!他是怎么摔的?老师只教他一招,也就是摔跤最厉害的一招,对健康人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就是上去以后与对手旋转,与对手做假动作,用这一招就把对手摔下去,这招非常厉害。如果这个单臂青年是健康人,难说可以取胜。因为这招必须要抓住左臂和右臂,他没有左臂,对手抓不住,抓不住就把他摔下去了,不是变劣势为优势了吗?

    通过今晚的博士论坛我悟出一个道理,博士或博士导师要做到博大精深通常是很难,是难以做到的,我们能做的应该是站在十字的原点上开始不断地不停地扩大自己的体积、拓展自己的空间,不要去设计自己的形状,哪怕是把自己变得奇形怪状,因为正是这些奇形怪状推动了整个科学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需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少种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