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历任组长:李象棠 李筱曼
教研室历任主任:化前珍(1998.12~1998.11)
刘喜文(1998.12~2008.07)
尼春萍(2008.07~至今)
学科发展的重要时刻:
1941年 诞生于第四军医大学前身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
1954年 第四军医大学合校成立附属医院护校,组建护理教学组
1972年 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成立,组建护理教学组
1988年 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成立
1990年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归属训练部
1991年 第四军医大学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归属护理系
2001年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批准为授权硕士培养单位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88年11 月1 日。无论在此之前的医训队、教学组前身或其后,都是循着第四军医大学的历史沿革行进的。教研室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教学组的前身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第四军医大学系由两所医学院校于1954年合并而成的。追溯历史,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的前身可归于学校最初的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创建于1941年春)历史之中, 1942年9月学校更名为晋绥军区卫生学校,此时开设了军医班、护理班,护理学课程是由并入该校的原医训队教员承担的,没有学科建制。当时学校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教学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生活很艰苦,但师生们没有被困难压倒,教员们专心致志地教书,学员们个个刻苦学习,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绝大多数学员的文化程度仅是高小、初小甚至只能简单读报带来的教学困难,很好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至1945年,学校总共为部队培养了400多名卫生干部和许多看护、技术人员。1948年12月,学校更名为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1949年11月进驻西安市。
从1941年起到新中国成立,直到1951年8月,学校共招收了8期护理学员。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最后的护七、护八期毕业于1953年8月,当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护士专修科。
二、教学组诞生与组建于合校时期
1954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四军医大学与南京第五军医大学合并为新的第四军医大学。合校后,全校展现一派生机。当年招收新的护理班学员,重新排序为护一期,从这期起原来的护理专修科改为附属医院护士学校,由吕雪梅同志任班主任,她带领全校同志,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使护校的工作不断发展。当时的护理教师主要来自于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学生上护理课时从临床抽调上来,课程结束后,教师们又回到临床工作。没有固定的学科建制和编制。护二期时,李向棠同志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系毕业分配至永利yl8886官方网站任教员,当时任护理教员的还有从医院抽调到护校的张铮、翁云华等同志。随着学校的发展,护校每年招生,学制3年,中专学历。先后从医院抽调临床优秀的护士到护校当老师,担任基础护理学、各专科护理学等课程教学任务。如李筱曼、仇太宁、邱婉仁、李德一、吴道莹、郭菊生、钱丽芳、钱永兰、黄黛云、黄玉茹、黄忠珍教员。其中,李象棠、李筱曼、仇太宁等教员任职时间较长,曾是专职教员。以上护理教员是永利yl8886官方网站护理教学工作的老前辈,她们正处于青春年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认真备课,苦练教学基本功,和学员打成一片,为永利yl8886官方网站的护理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全军培养了大批护理骨干和人才,积累了宝贵的办校和教学的经验。为永利yl8886官方网站日后的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成立和建设、护理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军队护理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54年合校后,先后共招收了九个年级的护理学生。原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汪石坚同志曾经兼任护校校长,还有一批行政管理干部先后在护士学校任职,任校长或教导员、队长、助理员等。其中如:王景惠、贺秦、冯建民、郭菊生、田风城等同志。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护校停办,原来的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解散,又回到医院临床或原单位。
三、教学组的重建时期
1969年学校调防至重庆。1972年9月,护校重新恢复,学校抽调一批原来的行政管理干部和教员,正式组建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贺秦任校长、王景惠任政委;李筱曼、仇太宁由医院返回护校继续任教,正式组建了护校教学组,她们负责筹备护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不久,又有曹庆玉、郝爱兰调入任教员;田玉芬任助理员,吉扬魁、陆锐、武金生等担任队长、指导员。护校有了新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由于重新建校,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在简陋的设施和条件的基础上,全体教员和干部,全身心投入到艰苦的创业战斗中,短短的几个月,终于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在1973年1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126名男女学员,这些学员多数来自本校和总后单位,是入伍2~3 年的战士,大多数人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曾经从事的工作是部队的“八大员”。按照文革之前的排序,该期称为护十期,成立了学员队,也称护校学员一队。由吉扬魁担任队长、陆瑞任指导员、武金声为副队长。护校的领导、教员、助理员十分重视,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一起讨论制订了培养方案和细致周密的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新学期开学了!确实是令人激动不已的喜事,第四军医大学护理教育又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基础护理学学科建制以教学组的形式有了正式的雏形。
李筱曼同志当时担任教学组组长,主管教学和行政工作。教学组主要承担基础护理学课堂教学,并负责学员临床实习组织协调和带教、毕业考试组织实施等工作。由于重新组织教学,一时没有合适的护理教材,教员们自己动手编写讲义,刻写蜡板、油印,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重庆是有名的“火炉”城市,不少教员不顾夏天炎热、蚊虫叮咬,汗水湿透了衣服,工作到深夜。学员们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刻苦,互相帮助、鼓励,在教员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主动协助教员工作,如校对和装订讲义。李筱曼和仇太宁两位教员早在60年代就是护校教员,临床护理和教学经验都非常丰富,治学严谨,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堂教学和临床紧密联系,授课语言生动,护理操作善于启发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并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基础护理教学模型,1974年编写了第一本《基础护理学》教材,于1975年迁回西安之前,由当时学校印刷所印刷并投入使用。这是一本质量很高的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凝聚了两位老教员的心血,解决了当时教材缺乏的问题。
1975年2月,护十期学员毕业,经过考核选拔,以及护校全体教员、干部一致推荐,化前珍以优异的成绩和学习期间突出的表现,被留校任教,成为四医大护校培养的第一个直接留校的护理教员。同年,护校学校迁回西安。
四、教研室的成立和创业时期
1988年11月1日,第四军医大学护士学校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成立,化前珍任教研室主任。1990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归属训练部。1992年,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成立,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归属护理系。1993年开始,护理系招收大专干部学员,2000年开始招收经全国统一高考的地方计划大专生。1993年,化前珍评为总后勤部优秀教师。
五、教研室的发展时期
2000年《基础护理学》通过学校一类课程建设。2001年,基础护理学教研室批准为授权硕士培养单位,化前珍教授任研究生导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从成立初的中专护理教学组发展成为具有本科、研究生教学层次的教研室,教研室进入了发展时期。
(一)人员组成
教研室形成老中青梯队,队伍结构较为合理。 40岁以下研究生学位的比例达到100% 。其中高级职称为3名,教员除毕业于护理专业之外,还进一步继续学习深造,扩展知识深度和广度,最后学习专业分别为护理学、医学实验技术、流行病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这种多学科知识的结合,优势互补,使师资队伍素质进一步优化,为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工作与特色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上,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结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和第四军医大学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的学科特点,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培养能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及社会和军队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毕业后能够在军队与地方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服务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教研室主要承担护理专业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现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以本科为主体的教学工作中,开设《基础护理学》、《护理学导论》、《社区护理学》3门课,其中《基础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面向全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各专业本科生开设《护理操作技术》、《中老年健康与保健》、《急救护理新技术》、《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经典影视中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护理》等选修课程。2000年《基础护理学》通过学校一类课程建设。培养指导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2名。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人次,总后优秀教师人次,学校精品课程讲授教员2人次,学校优秀教师1人次,多名教员先后获学校教学先进个人。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在多年的护理教学过程中,教研室注重根据护理专业特点,积极探索特色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导,引导学员掌握适合护理专业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学员的评判性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与实践能力。为了适应军队卫勤保障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教研室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素质教育,调整专业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先后尝试设立不同课程组、调整临床见习方式、改变授课方式、坚持精讲多练,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加强护理技术操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验操作、紧密临床联系,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得到学员喜欢,受到临床欢迎。尤其是护理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实现了由操作型向活动型的转变。即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突破教师讲示、学生模拟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实验室管理、物品准备与整理、教学反馈等诸多教学环节,在师生、学生之间立体式的双向互动中,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新技能的学习,避免了护理操作的简单重复,激发了学习护理实践的兴趣,提高了沟通与动手等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施了理论渗透、思想疏导、实践强化三位一体的情感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学校育人与环境育人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其主动探究护理的问题、原理与方法,培养临床思维、与人沟通、综合实践技能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教研室一贯重视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经过多年的建设,现拥有建筑面积 400m2的护理实验室供实验教学使用。护理实验室分为三个单独的训练室,设有准备间、中心监控室、模拟护士站等,拥有30张模拟病床,每张病床配有独立实习柜、实验物品与器材;每个训练室配备有中心供氧系统、负压吸引系统、护患对讲系统及同步摄像教学与监控系统,可将教学实况进行监控,整体观察教学情况,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全面引入课堂。实验室环境优雅、温馨,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整体护理的理念。
(三)科学研究
本着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出特色、以科研促教学的建设理念,教研室还积极进行科研活动,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十五”以来,教研室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军队“十五”、“十一五”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及校级研究课题等22项,累计科研经费近百万元。目前,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护理教育、老年健康保健与护理、急诊创伤救护、社区护理等方面。教研室先后承担国家及及军队继续医学教育Ⅰ、Ⅱ类项目5项,已举办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10余次,受益人数近2000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等12部,2009年实现了教研室国外SCI论文发表零的突破,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篇,国内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四)师资培养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作保证,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是关键。为此,教研室一贯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把对教员的培养作为提高整体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配齐编制、优化队伍结构,满足课程教学一线需要的基础上,积极贯彻教师培养规划,抓好培养重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早在护理系成立之初,就制定了长期培养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一为主、两注重、三结合、全方位发展”的培养方略。一为主:以在职学习、岗位培训为主。两注重:注重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三结合:将重点扶持和普遍培养、科室培养和个人努力、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相结合。针对青年教师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养。最终达到全方位发展: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教研室克服教学任务重、人员紧张的困难,不断创造条件,加大对已有教师的培养,五年来中青年教师全部完成研究生学历教育,此外,还采取了下列措施:①采用送出去的方式,加大培养力度:近年来3人赴香港地区、1人赴美国访问、交流和学习。②安排高年资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包括指导教案的书写、备课方法的指导、讲授方法的指导以及评价方法的指导等。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业务上的指导,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③安排年轻教师听课:新分配到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教研室主任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听年资较高的教师讲课,使年轻教师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内容、学习教学方法和策略。④组织教师预讲预示:对于第一次上课及担任新课的教师,教研室组织课前预讲预示,决定是否可以登台讲课。⑤安排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了解和掌握临床上的最新动态,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密切结合,不脱离临床。⑤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听课并提供反馈及指导意见。
六、展望
教研室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精品战略,以改革与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为突破口,继续大力推进基础护理学教研室的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军队需求为导向,以高等教育规律为指导,改革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内容和形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教学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注重教育与科研相给合,努力培养精优护生、打造护理实践教学特色,力争将教研室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学科。
建站单位:空军军医大学护理系基础护理学
联系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69号
版权信息:空军军医大学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