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作者: 李学军 梅其炳
书号: 978-7-5662-0232
丛书名:
出版日期: 2012-11-01
出版社: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
定价: 76
第一篇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药理学概述(2) 第一节绪言(2)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 二、药理学的发展简史(2) 第二节 药理学与新药的研究开发(4) 一、新药发现(4) 二、新药研究及安全性评价(5) PBL案例(5)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6)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6)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6) 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6) 三、量效关系(8) 四、构效关系(9) 第二节药物作用的靶点(10) 一、受体(10) 二、酶(10) 三、离子通道(11) 四、转运体(11) 五、免疫系统(12) 六、基因(12) 七、其他(12) 第三节受体(13) 一、受体分类与亚型(13) 二、药物-受体相互作用与细胞内信号转导(14) 三、受体的调节(15) 四、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16) 五、激动药与拮抗药(17) 六、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基本公式(18) PBL案例(19)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0) 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20)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21) 二、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3) 三、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5) 四、药物的代谢(26) 五、药物的排泄(28) 第二节药物的速率过程(29)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29) 二、药物速率类型(30) 三、药物动力学模型(31) 四、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及意义(32) 五、多次用药(33) PBL案例(36)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7) 第一节机体方面因素(37) 一、生理因素(37) 二、精神因素(38) 三、疾病因素(38) 四、遗传因素(39) 第二节药物方面因素(40) 一、药物理化性质(40) 二、药物剂型(40) 三、给药方法(40) 四、长期用药(41) 五、药物相互作用(42) 第三节其他因素(42) 一、时间节律(42) 二、生活习惯(43) 三、环境因素(43) 第四节合理用药(43) 一、明确诊断(43) 二、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和禁忌证(44) 三、根据病情的特点选择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44) 四、确定剂量、疗程(44) 五、科学的药物配伍(44) PBL案例(44) 第二篇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46) 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47)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47) 二、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49) 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49)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49)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54) 第三节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59) 第四节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60) 一、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药物(60) 二、影响传出神经系统递质的药物(61) PBL案例(62) 第六章拟副交感神经药(63) 第一节M胆碱受体激动药(63) 一、胆碱酯类MChR激动药(64) 二、生物碱类MChR激动药(65) 第二节N胆碱受体激动药(67) 第三节抗胆碱酯酶药(68) 一、概述(68) 二、易逆性抗AChE药(69) 三、难逆性抗AChE药物(73) 第四节促乙酰胆碱释放药(76) PBL案例(76) 第七章胆碱受体阻断药(77) 第一节M胆碱受体阻断药(77) 一、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77) 二、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81) 第二节N胆碱受体阻断药(84) 一、神经节阻滞药(84) 二、神经肌肉阻滞药(85) PBL案例(88) 第八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89) 第一节构效关系及分类(89) 一、构效关系(89) 二、分类(91) 第二节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1) 第三节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6) 一、α1、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6) 二、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8) 三、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8) 第四节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8) 一、β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8) 二、β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99) 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100) PBL案例(100)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1) 第一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1) 一、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102) 二、α1、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2) 三、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3) 四、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4) 第二节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4) 一、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共性(105) 二、常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8) 第三节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09) PBL案例(110) 第三篇作用于中枢神经精神系统的药物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12)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112) 一、神经元(112) 二、神经胶质细胞(112) 三、神经环路(113) 四、突触与信息传递(113) 五、离子通道(114) 第二节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115) 一、乙酰胆碱(115) 二、γ-氨基丁酸(116) 三、兴奋性氨基酸(117) 四、去甲肾上腺素(118) 五、多巴胺(119) 六、5-羟色胺(119) 七、组胺(120) 八、神经肽(121) 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特点(121)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121)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122) PBL案例(122) 第十一章镇静催眠药(124) 第一节苯二氮艹卓类(124) 一、苯二氮位点激动剂(125) 二、苯二氮位点拮抗剂(129) 第二节巴比妥类(129) 第三节新型镇静催眠药(132) PBL案例(133) 第十二章中枢兴奋药(134) 第一节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134) 第二节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135) PBL案例(137) 第十三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38) 第一节抗癫痫药(139) 一、抑制离子通逆药物(139) 二、增强GABA抑制性作用药物(142) 三、抑制兴奋性传导药物(143) 四、其他类型药物(143) 第二节抗惊厥药(144) PBL案例(144) 第十四章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药(146) 第一节治疗帕金森病药(146) 一、拟DA药(147) 二、中枢抗胆碱药(151) 三、其他药物(151) 第二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151) 一、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152) 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153) 三、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增强剂(153) 四、M胆碱受体激动剂(154) 第三节神经保护药(154) PBL案例(156) 第十五章抗精神失常药(158) 第一节抗抑郁药(158) 一、三环类抗抑郁症药(158)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60) 三、NA再摄取抑制药(160) 四、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162) 五、5-HT及NA再摄取抑制剂(163) 六、NA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163) 七、其他抗抑郁药(164) 第二节抗精神分裂症药(164) 一、吩噻嗪类(165) 二、硫杂蒽类(168) 三、丁酰苯类(169) 四、其他抗精神病药物(170) 第三节抗躁狂症药(171) PBL案例(171) 第十六章镇痛药(173) 第一节阿片类镇痛药(173) 一、化学结构(173) 二、镇痛机制(174) 三、药理作用(176) 四、体内过程(177) 五、临床应用(178) 六、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179) 第二节常用阿片类镇痛药(180) 一、强激动药(180) 二、中等强度的激动药(180) 三、混合性激动-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181) 四、阿片受体拮抗剂(181) 第三节其他镇痛药(182) PBL案例(183) 第十七章麻醉药(184) 第一节局部麻醉药(184)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184) 二、体内过程 (185) 三、临床应用 (186) 四、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87) 五、常用局麻药 (187) 第二节全身麻醉药(189) 一、吸入麻醉药(189) 二、静脉麻醉药(192) 三、复合麻醉药(194) PBL案例(195) 第四篇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 第十八章组胺、5-羟色胺、一氧化氮及其拮抗药(198) 第一节组胺和抗组胺药(198)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198) 二、抗组胺药(198) 第二节5-羟色胺和抗5-羟色胺药(199) 一、5-羟色胺受体(199) 二、5-羟色胺与疾病(200) 三、5-羟色胺和拟5-羟色胺药(201) 四、5-羟色胺拮抗剂(202) 第三节脂质衍生物(203) 一、花生四烯酸的生物合成和转化(203) 二、前列腺素和血栓素(203) 三、白三烯及其拮抗药(204) 第四节一氧化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204) 一、一氧化氮(204) 二、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应用(205) 三、一氧化氮抑制剂(205) 第五节血管活性肽(205) 一、血管紧张素(205) 二、内皮素(205) 三、激肽类(206) 四、利尿钠肽(206) 五、P物质(206) PBL案例(206) 第十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207) 第一节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及其作用机制(207) 一、药物分类(207) 二、作用机制(208) 第二节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治疗作用及其不良反应(209) 一、治疗作用(209) 二、不良反应(209) 第三节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211) 一、水杨酸类(211) 二、苯胺类(214) 三、吲哚类和茚乙酸类(214) 四、灭酸类(216) 五、杂环芳基乙酸类(216) 六、芳基丙酸类(217) 七、吡罗昔康及其衍生物(218) 第四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218) PBL案例(220) 第五篇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222) 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222) 一、离子通道的分类与特性(222) 二、电压门控离子通道(222) 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224) 第二节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离子通道的药物(224) 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224)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224) 三、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225) PBL案例(228) 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230)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230)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230)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232)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233)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233)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234) 第三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235)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235)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237)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238)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239) 五、其他类(240) PBL案例(240) 第二十二章抗高血压药(241) 第一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242) 一、利尿药 (242) 二、交感神经抑制药 (242)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42)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242) 五、钙通道阻滞药 (243) 六、血管扩张药 (243) 第二节常用的抗高血压药(243) 一、利尿药(243) 二、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44) 三、钙通道阻滞药(246)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247) 第三节其他抗高血压药(252) 一、中枢降压药(252) 二、血管扩张药(253) 第四节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255) PBL案例(256) 第二十三章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258) 第一节CHF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CHF药物的分类(258) 一、CHF时心肌功能和结构变化(258)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259)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259) 四、CHF药物治疗的演变(259) 五、治疗CHF药物的分类(260) 第二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260) 一、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抑制药(260)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261) 三、醛固酮拮抗药(261) 第三节利尿药(262) 一、抗CHF的作用机制(262) 二、临床应用 (262) 第四节β受体阻断药(263) 一、抗CHF的作用机制(263) 二、临床应用 (263) 第五节强心苷类(263) 一、药理作用 (263) 二、体内过程 (265) 三、临床应用 (265) 四、不良反应及防治 (266) 五、药物相互作用 (266) 第六节其他治疗CHF的药物(267) 一、血管扩张药(267) 二、非苷类正性肌力作用药(268) 三、钙通道阻滞药(269) 第七节治疗CHF药物的合理应用(269) 一、药物治疗CHF的预期目标(269) 二、CHF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269) PBL案例(270) 第二十四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71) 第一节调血脂药(271) 一、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273) 二、抑制胆固醇吸收药(274) 三、维生素类(275) 四、贝特类(苯氧酸类)(276) 第二节抗氧化药(277) 第三节多不饱和脂肪酸(277) 第四节动脉内皮保护药(278) PBL案例(278) 第二十五章抗心绞痛(心肌缺血)药(280) 第一节常用抗心绞痛药物(280) 一、硝酸酯类(280) 二、β受体阻断药(283) 三、钙通道阻滞药(284) 第二节其他抗心绞痛药(286) 第三节心绞痛的联合用药(287) PBL案例(288) 第六篇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六章抗凝血与促凝血药物(292) 第一节抗凝血药(292) 一、凝血酶间接抑制药(292) 二、凝血酶直接抑制药(294) 三、维生素K拮抗药(295) 第二节抗血小板药(296) 一、血小板代谢酶抑制药(296) 二、血小板活化抑制药(297) 三、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298) 第三节纤维蛋白溶解药(298) 第四节促凝血药(300) PBL案例(301) 第二十七章造血调节药物(302) 第一节抗贫血药(302) 第二节促白细胞增生药(304) 第三节血容量扩充药(305) PBL案例(305) 第七篇作用于内脏系统的药物 第二十八章利尿药与脱水药(308) 第一节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308) 一、肾小球滤过(308) 二、肾小管重吸收(309) 第二节常用利尿药(311) 一、袢利尿药 (311) 二、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312) 三、保钾利尿药 (314) 四、碳酸酐酶抑制药 (316) 五、渗透性利尿药 (317) PBL案例(318) 第二十九章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319) 第一节镇咳药(319) 一、中枢性镇咳药(319) 二、外周性镇咳药(320) 第二节祛痰药(321) 一、痰液稀释药(321) 二、黏痰溶解药(322) 第三节平喘药(323) 一、抗炎平喘药(323) 二、支气管扩张药(326) 三、平喘药临床应用要点(328) PBL案例(330) 第三十章抗消化性溃疡药及消化功能调节药(331) 第一节抗消化性溃疡药(331) 一、碱性抗酸药(331)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332)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药(336)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337) 第二节消化功能调节药(338) 一、助消化药(338) 二、止吐药与增强胃肠动力药(339) 三、止泻药与吸附药(340) 四、泻药(341) 五、利胆药(342) PBL案例(344) 第三十一章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345) 第一节子宫兴奋药(345) 第二节子宫抑制药(348) PBL案例(349) 第八篇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 第三十二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352)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352)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353) 二、体内过程 (355) 三、临床应用 (356) 四、不良反应 (357) 第二节盐皮质激素类药(358) 第三节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358) 一、促皮质素(358)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359) PBL案例(360) 第三十三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361) 第一节甲状腺激素(361) 一、药理作用 (361) 二、作用机制 (362) 三、体内过程 (362) 四、临床应用 (362) 五、不良反应 (363) 六、常用药物 (363) 第二节抗甲状腺药(363) 一、硫脲类(363) 二、碘及碘化物(365) 三、放射性碘(366) 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367) PBL案例(367) 第三十四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368) 第一节胰岛素(368) 一、体内过程(368) 二、药理作用与机制(368) 三、临床应用 (369) 四、不良反应 (370) 五、药物相互作用 (371) 第二节口服降糖药(372) 一、促胰岛素分泌药(372) 二、胰岛素增敏剂(374)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374) 四、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375) PBL案例(375) 第三十五章性激素类与避孕药物(377) 第一节生殖过程及其调控(377) 一、性激素的分泌与调节 (377) 二、女性激素与性周期 (378) 第二节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378) 一、雌激素类药(378) 二、抗雌激素类药(379) 第三节孕激素及抗孕激素类药(379) 一、孕激素类药(379) 二、抗孕激素类药(380) 第四节雄激素类及抗雄激素类药物(380) 一、雄激素类药(380) 二、抗雄激素类药(381) 第五节避孕药(381) 一、甾体避孕药(382) 二、男用避孕药(382) 三、外用避孕药(382) PBL案例(383) 第九篇微生物感染的化学治疗药物 第三十六章化学治疗药理概论(386) 第一节化学治疗药物及其分类(386) 一、基本概念 (386) 二、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三者的相互关系 (387) 第二节抗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387) 一、抗菌药物简介(387)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388) 第三节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91)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391) 二、耐药性的种类(391) 三、耐药性产生机制(392) 四、耐药性的转移方式(393) 五、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393) PBL案例(395) 第三十七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396) 第一节作用机制及耐药性(396) 一、作用及其机制(396) 二、耐药性(397) 第二节青霉素类(398) 一、天然青霉素(398) 二、耐酸口服青霉素(399) 三、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 (399) 四、广谱青霉素类 (400) 五、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400) 第三节头孢菌素类(401)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401)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402)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402)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403) 第四节其他β-内酰胺类(404) 一、碳青霉烯类(404) 二、头霉素类(404) 三、氧头孢烯类(404) 四、单环β-内酰胺类(405)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405) PBL案例(406) 第三十八章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408) 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08)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408) 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412) 第二节多黏菌素类(413) 一、药理作用与机制 (414) 二、体内过程 (414) 三、临床应用 (414) 四、不良反应 (415) PBL案例(415)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417)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17)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418)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420) 第二节林可霉素类(421) 一、抗菌作用与机制 (421) 二、耐药性 (422) 三、体内过程 (422) 四、临床应用 (422) 五、不良反应 (423) 第三节万古霉素类(423) 一、抗菌作用与机制 (423) 二、耐药性 (424) 三、体内过程 (424) 四、临床应用 (425) 五、不良反应 (425) PBL案例(426) 第四十章四环素类及氯霉素(427) 第一节四环素类抗生素(427)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共性(427) 二、常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429) 第二节氯霉素(431) 一、抗菌作用与机制 (431) 二、体内过程 (432) 三、临床应用 (432) 四、不良反应 (433) 五、耐药性 (433) 六、药物相互作用 (433) PBL案例(434) 第四十一章人工合成抗菌药(435) 第一节喹诺酮类抗菌药(435) 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共性(435)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特点及应用(438) 第二节磺胺类抗菌药(440) 一、磺胺类抗菌药的共性(441) 二、常用磺胺类抗菌药特点及应用(442) 第三节其他合成抗菌药(444) 一、甲氧苄啶(444) 二、硝基呋喃类(445) PBL案例(446) 第四十二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447) 第一节抗结核病药(447) 一、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447) 二、常用抗结核药物 (448) 第二节抗麻风病药(452) 一、砜类(452) 二、其他药物(452) PBL案例(453) 第四十三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455) 第一节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455) 一、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455) 二、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用药(456) 三、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合理用药(456) 四、严加控制抗菌药应用的几种情况(457) 第二节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458) 一、抗菌药在内科及儿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458) 二、抗菌药在外科领域中的预防性应用(459) 第三节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461) 第四节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464) 一、联合用药的指征(464) 二、联合用药的可取效果(465) 三、联合治疗的协同机制(465) 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联合应用 (466) 五、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不当可导致的结果 (466) 六、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467) 七、抗菌药物的优化使用策略 (467) 第五节抗菌药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468) 一、抗菌药在肝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468) 二、抗菌药在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469) PBL案例(470) 第四十四章抗病毒药(472) 第一节抗流感病毒药物(472) 一、M2蛋白抑制药(473) 二、NA抑制药(473) 三、广谱抗病毒药(474) 第二节抗病毒性肝炎药(475) 第三节抗艾滋病药(478) 一、侵入抑制剂(478) 二、逆转录酶抑制剂(479) 三、整合酶抑制剂(480) 四、蛋白酶抑制剂(481) 五、抗艾滋病复方制剂(482) 第四节抗疱疹病毒药(482) PBL案例(485) 第四十五章抗真菌药(487)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487) 二、唑类抗真菌药(489) 三、嘧啶类抗真菌药(493) 四、丙烯胺类抗真菌药(494) 五、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494) PBL案例(496) 第十篇寄生虫感染的化学治疗药物 第四十六章抗寄生虫药(498) 第一节抗疟药(498)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及抗疟药作用环节(498) 二、疟原虫的耐药性(499) 三、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499) 四、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503) 五、主要用于病因性预防的抗疟药(503) 六、抗疟药的合理应用(504) 第二节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药(505) 一、抗阿米巴病药(505) 二、抗滴虫药(507) 第三节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507) 一、抗血吸虫病药(507) 二、抗丝虫病药(509) 第四节抗肠蠕虫药(510) PBL案例(512) 第十一篇肿瘤的化学治疗药物 第四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物(516) 第一节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基础(517)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517) 二、药理作用及其机制(517) 第二节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519)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519) 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521) 三、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523) 四、抑制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523) 五、毒性反应和肿瘤耐药性 (524) 第三节非直接细胞毒类抗肿瘤药(526) 一、激素平衡调节剂(526) 三、细胞分化诱导剂(527) 三、蛋白酶体抑制剂(527) 四、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527) 五、新生血管抑制剂 (528) 六、生物反应调节剂 (529) PBL案例(530) 第十二篇影响免疫功能药物 第四十八章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532) 第一节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反应(532) 一、免疫应答(532) 二、免疫病理反应(533) 第二节免疫抑制药(533)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534) 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535) 三、抗增殖与抗代谢药(537) 四、抗体 (539) 五、中药有效组分 (540) 第三节免疫增强药(541) 一、免疫增强药分类(541) 二、免疫增强药临床应用(541) PBL案例(544) 中英文索引(545) 英中文索引(564)
为适应我国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贯彻教育部有关教材建设的要求,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组织全国23所医药院校的药理学专家编写出版了这部《药理学》教材。
本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注重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以更新、更深、更精为目标,对全书进行整体设计、对内容进行全面调整。全书分为十二篇四十八章。多数章节以问题的提出和药物研究的最新趋势为主线,介绍了药物的来源、开发、应用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药物的作用机制方面增加了新理论和新进展。部分篇章增加了概述,帮助读者总结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和研究的进展,提出问题,旨在引导教学,强化后续学习。
根据参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本书仅提供重要英文名词术语及药物的非专利英文命名,未编写英文提要、总结等,建议读者结合本教材内容检索阅读英文专著或其他相关英文材料。为便于理解记忆,本书在编写、印刷过程中对名词术语、概念、常用药物名称、图表的关键部位及其他重点部分进行了套色。由于文字量所限,本书未单列各药的用法和用量。书中涉及的一些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仅供参考,用药时请参考临床用药相关资料。
在各参编院校的鼎力相助下,各位编委认真负责、积极工作,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在该教材的筹备、编写和修订过程中,有关学院领导、药理教研室给予了积极帮助和精心安排,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张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新汉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姬秋和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妍副教授全程参与工作,对相关内容进行临床医学把关和临床应用筛选,给予我们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理教研室潘燕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张峰副教授承担秘书工作,为本书的修稿、编辑等付出了许多劳动,也向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付梓之际,深感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及时间紧迫等因素,本教材中不尽如人意或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药理学前辈、同行专家及同学们赐教和指正。
编者
2012年11月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1997-2013 FMMU.EDU.CN 版权所有:永利yl8886官方网站出版社 陕ICP备05006911号 出版社地址: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710032) 电话:029-84776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