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空军军医大学党委闻令而动,听令而行,从除夕之夜开始,迅速抽组两批次265名医疗队员,星夜兼程紧急驰援武汉、投入抗疫战斗第一线。在70多个日日夜夜里,医疗队员们在荆楚大地上舍生忘死、冲锋在前、英勇战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人民军医的初心使命。
“军人,就必须听令而行、闻令而动”
接到抽组医疗队的消息后,学校医护人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合家团圆,纷纷请战出征。他们之中,有年近六旬的专家教授,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骨干,也有改革后社会招聘的文职人员,还有一批“90后”聘用护士,无论是否现役、是何身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义无反顾冲上前线。
医疗队中,参加过抗击非典的队员有8名,参加过汶川、玉树抗震救灾的队员有22名,参加过援非抗埃的队员有3名,参加过腺病毒救治的有6名,他们是逆行者,是拯救者,是一个个阻挡在人民群众和危难之间的老兵。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仲月霞和爱人王新,两人先后多次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治任务。武汉疫情爆发后,原本计划春节回成都陪母亲过年的仲月霞立刻退了机票收拾行囊,她说“我有经验,我先上!”作为消化病学专家的王新,得知发热咳嗽并非新冠肺炎唯一首发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后,立即申请加入医疗队。除夕当晚,王新和仲月霞携手逆行武汉,并肩战斗在疫区。有着30年军龄的护士长任菊香,已到了退休年龄,接到驰援武汉的通知后,她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的她,毅然再次踏上了战斗的征程。
在出征武汉的战友中,还有一批“孔雀蓝”,他们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军队文职人员若有战、召必至的战斗豪情。全军首批面向社会招聘的文职人员赵春光,是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护师,2019年,他光荣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之后马不停蹄投入列车医疗队驻训,本想趁过年假期好好陪陪老人和不到1岁的孩子,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第一个在科里的请战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马瑞娜是首批援鄂医疗队员,2018年,她和同是军医的丈夫李敏两人双双响应号召转改文职。新冠疫情爆发后,她坚决申请到抗疫前线,她说“身份变了,作风不能变!”。丈夫李敏非常支持妻子的决定,鼓励她“这是责任、也是使命!家里有我照顾,你放心去战斗”。
一个个援鄂医疗队员,在万家团圆之时,在尽忠尽孝之间,舍小家为大家,把使命看得高于一切,展现了革命军人应有的家国情怀。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飞,接到学校抽组医疗队的命令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他还匆匆嘱咐妻子说:“爸妈年纪大了,不要告诉他们我去武汉了,免得他们担心。”986医院感控科许朝晖,原本这个春节计划在安徽老家陪术后不久的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没想到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完全打乱。1月24日上午,刚进家门的他还没有顾得上和父母吃顿饭、聊聊天,就接到了单位抽组医疗队的通知,许朝晖没有丝毫的抱怨和犹豫,匆匆告别父母,赶乘最早的一趟飞机回到西安,在除夕夜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武汉。医疗队中,这样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科护士长李沛,父亲刚做完胰腺癌手术出院才3天,婆婆的身体也不太好,在两难之间,她选择再一次背起行囊。在他们的鼓舞和带动下,不论是60后的专家教授,70后、80后的中青年骨干,还是90后的年轻人,都卯足干劲,勠力同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挥洒着自己的血和汗、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战斗,就是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其传播速度、传染能力、致死人数,都远超2003年的非典,病毒比想象中的要更加可怕,但是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勇于战斗,敢于牺牲,与武汉人民共克时艰,与病魔殊死搏斗,展现了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这些天,通过各类媒体,人们习惯了看到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穿戴口罩、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面罩和三层手套的样子。但是,这一身防护病毒的白色铠甲,就像蒸笼一般,每次穿上仅十分钟,汗水就会浸透全身,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也仿佛置身于桑拿房,四个多小时紧张工作,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还要忍受着衣服、鞋子被汗水浸湿却密不透风的感觉,每一个队员都在挑战着生理极限。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行走三万多步,这位常年在鬼门关和死神抢人的硬汉是进入“红区”次数最多的人。经过张西京团队的奋力救治,多名重症患者顺利出院,大大鼓舞了军民战胜疫情的信心斗志。张西京的儿子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爸爸,看到您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充满雾气的护目镜出现在电视里时,妈妈和我都心疼地哭了!但看到两个奶奶治好病出院,向镜头挥手鞠躬、说感谢解放军的时候,我和妈妈又笑了!我突然理解了为别人付出也是一种快乐,将来也想当勇敢的人民解放军!”
他们总是把生的希望带给病人,却把危险留给自己。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50岁的宋立强再次请战,承担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使命。他知道,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头部这个位置风险是最高的,口腔、鼻子的分泌物肯定含有病毒。无论是换呼吸面罩,还是拿着面罩经口做气管插管,患者都有可能因咳嗽而喷出气溶胶,每次患者换呼吸面罩、气管插管,甚至翻身做辅助治疗时,宋立强都会主动站在头顶位置亲自操作。他说: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给大家做表率,这样,年轻人心里可能就会更踏实一些。面对繁重的工作,宋立强常常用诗歌抒发情感、舒缓压力,记录这段难忘的战“疫”时光。他在诗中写道:“经历风雨的脸庞,才会显现抗疫成功的风景,印痕就是火神山医院最美的彩虹”。
对于广大护理人员来说,病房就是战场。身穿厚厚的防护服,为患者扎针、输液、换药、抽血、量体温、测血压、采集咽拭子,甚至喂饭、帮患者翻身做辅助治疗,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都因这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装备让她们觉得有些艰难,任何一个动作都不能马虎。“郭玮,你满脸勒痕的样子真美!”队友无意中拍下护士郭玮摘去口罩的样子,在网络上被“刷屏”,微博点击量达到2.8亿。这一道道勒痕,是郭玮和战友们在武汉战“疫”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了一名护理工作者在危难面前的责任和担当。在这场战“疫”中,护士们奋战在最前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命,她们不仅是守护生命的战士,更是点亮光明的提灯女神。
“解放军来了,心里就有底了”。短短几字,字字千钧。每当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人民军队总能挺身而出,先到位、后收场,做压舱石,用自己的臂膀为群众遮风挡雨,直到疫情防控取得最后的胜利!
“医者,就应该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救死扶伤”“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两个月来,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员用行动兑现着曾经的铮铮誓言,他们视患者如战友,待病患如亲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决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在大灾大疫中彰显了空医大人的仁心大爱。
治病救人的方法、药物有很多,但治愈人心的却只有一种,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更多的爱。身为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副主任,呼吸内科专家张兵华对每一名患者都倾力救治。他认为“在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科学施治,还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最初的时候,张兵华每次查房都得4个小时左右,逐一给患者讲解病情,耐心地带着情绪悲观的患者一起分析前后几次CT影像的变化,用事实帮他们树立信心;安慰内心忧虑的康复期患者,一遍遍和他们解释为什么最近不给他们吃药了;隔着防护服不方便用听诊器,必要时,西医出身的张兵华还会“客串”起中医,给患者把脉,既是为了解患者的情况,也能通过近距离接触给患者带去更多温暖。有句话,他常挂在嘴边,既是说给医护人员听,也是给患者们鼓劲:“我们每向前一步,病毒就后退一步。”张兵华叮嘱年轻的医护人员:“患者身体虚弱,心理脆弱,我们要带着感情去治病。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百倍努力!”
为了减轻病患思想压力和身心痛苦,队员们想出各种方式加强人文关怀,增进医患感情,以自己的真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帮助每一名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在火神山,护士长张瑶带领大家建立了患者专属的“心灵港湾”,患者可以到“战疫加油站”里补充能量,还可以到“打call”墙前写写画画、拍照留念。在张瑶的提议下,二病区的患者不再被叫做“病人”,大家都以“抗疫战友”互称了,通过暖心的举动传递给患者正能量,增加信心、促进康复。作为心理学博士,她还在病区成立了心灵守护小分队,为“战友们”建立了一份“标星”档案,对有心理疏导需求的“战友”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了特殊的“战友情”。在光谷院区,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压抑情绪,护理队员把可爱的卡通动漫人物画到防护服上,“90后”青春乐团用歌声和手语舞给病房带来温暖。面对患者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医疗队员郭俊发挥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一方面,针对在疫情中有家庭变故的心理创伤患者,开展心理服务与治疗,另一方面,借助心理服务平台和微信群,做好患者抚慰和人文关怀。在郭俊耐心的心理疏导下,多位患者焦虑情绪明显缓解,病情也有了好转。一位大姐在微信群里写道:过去7天,内心经受了一场兵荒马乱的战争,惶恐不安和无尽的担心,一切在您昨天早上查房问诊时化开了,非常感谢郭医生!
人民军医为人民。这就是空军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他们与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救治生命的重任,靠精心的护理传递医者仁心的大爱,他们把人民的生命高高举过头顶,用铁骨柔情践行着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作者:刘富建 杨峰 )
来源:光明军事2020年4月10日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TJZD5Du2pJ3XnQmKcQv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