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军大 > 正文
媒体军大

[中国青年报]不胜不归

2020年03月29日 23:37 作者: 发布单位: 发布范围:公开 阅读:

清晨,宋立强刚到更衣室,对讲机里就传来“红区”值班医生的呼叫:“上呼吸机的9床脉搏氧维持不住了,赶快抢救!”宋立强加快速度穿好防护服直奔病房。

这是一位大面积脑梗合并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什么原因导致病情加重?宋立强使用多种设备快速进行检查,查阅患者近期床边胸片寻找病因。

经过一系列操作和鉴别判断,排除了参数设置不当、痰堵……“肺部感染加重是低氧的主要原因,采取俯卧位!”宋立强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身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每天都在和“死神”掰手腕。一名71岁重症患者从外院转入火神山医院,接诊的宋立强将抗病毒、抗细菌、保护胃黏膜、中药及加强营养支持等常规救治方案逐一落实。然而,老人呼吸困难的症状继续恶化,不得不佩戴无创呼吸机。透过呼吸机面罩,老人无助的眼神让宋立强很揪心。

咳嗽咳痰不明显、中性粒细胞不高、淋巴细胞中度下降……抗炎方案继续滴定式加量!宋立强每天盯着老人的呼吸频率,反复研究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诊疗方案。终于,老人3天后脱离了呼吸机,虽然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但眼神里写满了希望。

出征武汉以来,宋立强一边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一边加班加点查阅资料、制订规范、研究病例、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完善危重症患者的最佳救治方案。他把自己的总结写成《现有条件下救治过程的不足和思考》一文,为有效诊疗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抵达武汉之初,宋立强就主持编写了一系列感控知识读物,让团队成员尽快熟悉传染病医院的结构与规程,并为队员们解读最新国家诊治指南,分享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策略与经验。

为了让轮换值班的医生能够快速了解住院患者的病情,增强诊疗方案的连贯性,宋立强建立了《监护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览表》,极大提高了患者管理的效率,减少了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漏洞。

3月10日,是宋立强50岁生日。同为军医的妻子李妍发来祝福,宋立强给妻子回复了一句话:“五十知天命,救死扶伤就是我的天命。”

宋立强珍藏着一枚纪念抗击非典胜利的首日封,那是他17年前在小汤山战斗历程的见证。12年前,他的身影出现在汶川抗震救灾的任务中。如今,他又冲锋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

“你不能随便把我搬出监护室,万一病情反复再进来就难了!”65岁的患者老李每次遇到宋立强查房都会对他强调。进入ICU没几天,李大爷的发热、头痛、厌食等症状就明显好转,气短症状也有所改善,看着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不停周转,他有些担心。“放心吧,你加我的微信,今后随时可以找到我。”宋立强把联系方式留给了李大爷。

为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是宋立强多年来的工作常态。即便是下班后,有患者打来电话咨询求助,他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妻子李妍说:“有时已出院的患者病情出现反复,电话打半个小时也是常事。”

宋立强说,“一切以患者为重”的理念是受母亲的熏陶,他的母亲也是一名医生。因为住在单位家属院,半夜有患者家属敲门求助,母亲总是起身披衣就走;中午有人登门求救,母亲也会立即放下饭碗。耳濡目染之下,宋立强从小便立志从医。

在火神山医院,步履匆匆的他经常遇到患者跟他打招呼,他们大多是从重症一科转出的病人。有的向他咨询康复用药,他给出利弊分析;有的向他表示感谢,他说得最多的是:“不用记住我,康复了以后好好过日子,回馈社会就很好。”

出征武汉后,家人一直在后方默默支持他。女儿发来信息问父亲何时凯旋,宋立强用一句唐诗回复孩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孙庆秀 高辉 王煜)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3月26日8版

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20-03/26/nw.D110000zgqnb_20200326_2-08.htm

责任编辑:杨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