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火神山”,结果惊人——短短月余,它是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的关注热点,频频登上各类热搜榜,成为全国瞩目的一个地标。
从开工建设到交付使用,从接收首批患者到满负荷运行,中国速度让世界惊奇,中国力量让各方点赞,中国精神让国人振奋。
火神山不是山,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在火神山医院,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决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扛起如山使命,在荆楚大地抗疫一线奏响了一曲曲英雄壮歌。这是新时代人民军医交出的“火神山答卷”,也是他们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忠诚答卷。
使命召唤
他们在武汉保卫战中勇挑重担、敢打硬仗
在“红区”日志里,护士张熠记下了这样一段对话:
“姑娘,你们年纪这么小,不怕吗?”
“阿姨,我不小了,两个孩子上幼儿园。”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人得多担心呀!”
“阿姨,我是湖北人。父母身体不好,我瞒着他们来的。”
“孩子,谢谢你,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回家!”
一声令下,义无反顾,这是一代代人民军医的共同写照;使命召唤,主动请战,这是一代代人民军医的共同选择。
17年前,因为没去成小汤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毛青至今仍感遗憾。
感染七科主任马壮和毛青同龄,当年也没去成小汤山。如今,他们与医疗队里的年轻人奋战在一起。
谌磊是火神山医院的一名男护士,除夕跟随军队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抵达武汉。紧跟着他的脚步,他的妻子、护士张欢也随第二批医疗队来到抗疫一线。“夫妻齐心,合力断金!”夫妻俩相互鼓劲。
老专家来了,中坚骨干来了,年轻人也来了。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年龄结构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代人。他们中不仅有现役军人当先锋、打头阵,还有不少文职人员挑重担、打硬仗。
无论年龄多大、职务多高,穿戴上防护服、大口罩、护目镜,他们都是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
火神山医院紧急抽组人员组建综合科,要求在半天时间内接收患者入院。时间紧、任务重,毛青主动站了出来。
与高危污染物、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毛青,经历了几次重大疫情。从实战中总结积累的经验,让穿行在“红区”的他更有底气。
护士毛琦曾和毛青一起参加过援非抗埃,她说:“把后背交给毛青教授,大家放心!”
“在西非抗击埃博拉时,每收治一个病人,后面都要安排一个洗消组队员进行消毒。”毛青说,他把之前的经验用到了这场战“疫”中。来到武汉,他和战友在48小时内整体接手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并在进驻当天一次性收治了50余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使命召唤下,新时代人民军医以这样一种方式向祖国和人民报告: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每天深夜从医院返回住地,队员赵春光路上得用40多分钟。这位参加过国庆大阅兵的文职人员,特别难忘的一件事是“见过凌晨4点的武汉”。
“当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时,那叫勇敢;当一个团队挺身而出时,那叫担当;当一个国家身处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那就是使命!”这段话,引发了赵春光的共鸣。他说:“每读一次都血脉偾张。”
人民至上
人民的呼唤永远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
这是火神山医院的两个寻常片段——
时间:2月16日上午8时。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一病区。
“病房充氧,不能点蜡烛,我们一起唱生日歌吧!”4名护士身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唱歌,为同一间病房、同一天生日的钱大哥、曾大爷祝福。两位患者相约:康复后,再过一个庆祝新生的生日!
时间:2月17日上午9时。地点: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
两名治愈患者走出病区大门。跨入车门前,他们突然转身,朝着送行的医务人员深情鞠躬……
在流传着“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佳话的知音湖畔,这些温情瞬间,映照着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
那天,得知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殉职的消息,张西京正在返回住地的路上。那一刻,这位重症医学专家禁不住泪流满面。
张西京始终记得进驻武昌医院时,刘智明说的那句话:“太好了,你们能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也看到希望了。”
从除夕驰援武汉至今,这也是张西京和战友们经常听到的话。
“解放军来了!”短短几字,字字千钧。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信任信赖,源自人民军队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永恒本色。
信任如山,唯有战斗——
没有告别,没有相约。从武昌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张西京和战友们继续投入到一场又一场紧张的战斗中。
“26床需要高流量吸氧!”“35床呼吸窘迫加重,快上呼吸机!”……从汉口医院转战火神山医院,每一次上岗,护士桂媛都觉得是一场战斗。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那首新版《为了谁》传到桂媛的手机上,动情的旋律、熟悉的画面,她看一次哭一次。九八抗洪,桂媛还不到4岁。这次从上海飞抵武汉,这位湖北姑娘不是“逆行”,而是“回家”。
使命如山,唯有冲锋——
那天,接到接诊首批患者的命令时,感染七科主任马壮随军机刚刚降落武汉天河机场。马壮立即带领团队,连夜做好前期准备。
“根本记不住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概念永远只有马上、立刻……”马壮和战友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忙碌状态中。对每一个分管患者的病史、病情,他们都是“一口清”。“你们兵强马壮,我们就放心了……”病房里,患者们看到防护服上写着“马壮”的名字,不约而同地笑了。
参加首批接诊任务的,还有一病区护士长张玉芝。
17年前,张玉芝是首批进驻小汤山医院的医疗队队员之一。如今,她又进驻火神山医院。两次经历,堪称赴“汤”蹈“火”。
“医生匆匆的脚步,踩疼了我的视线……”住院10多天,看到医务人员几乎都是“一路小跑的姿态”,患者黄先生用诗表达敬意。
一个人的脚步、一支队伍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英雄本色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难而上的勇士
彭雪一向坚强,但到武汉后,她的“泪点”直线降低。
一段视频、一个故事、一幅图片,那些发生在抗“疫”一线的故事,总能让这位年轻护士“笑着笑着又哭了”。
那是凡人的故事,也是英雄的故事。
李琦,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接到出征命令时,他刚刚从外地完成新冠病毒防控督导任务返回重庆。本身就是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他,背上呼吸机就上了抗疫一线。这些天来,他每夜都必须在呼吸机的辅助下睡眠。55岁生日,他在“红区”许愿:“愿天下再无疫情!”
有着10余年呼吸科临床经验的队员毛梅,每天在疫区一线高强度工作,采集病史资料、查体,筹划新病区布局,划分医疗小组,优化收治流程……谁又能想到,她其实也身患糖尿病、心脏病。
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难而上的勇士。
57岁的专家曹国强,一直战斗在疫情的高危地带——重症监护室。每天,他的工作都像打仗,两眼一睁,忙到凌晨,走路时脑子里想的都是患者的病情……
一名队员连日战斗后体力不支,误以为自己感染了,思想压力较大。
“孩子,不要怕。”曹国强直接贴在队员背上听肺音。当听到双肺清楚的肺音,曹国强放心了。
事后,有人提醒他这样太危险。“冲锋的路上必有伤亡,我愿为战友挡子弹。”年轻时,曹国强曾经上过战场,他懂得这种“挡子弹”的战友情。
生死火线,方显英雄本色。
给病人插管时,护士何晓丽亲眼看到患者泡沫样的痰被吸了出来。“当时,感觉整个病房都飘荡着飞沫。”何晓丽说,此时个人防护哪怕出现一个细节失误,都会被感染。后来,因插管及时,这名患者被成功救治。
那次之后,何晓丽剪去一头秀发。她说:“头发剪了可以再长,而患者生命仅有一次。”
历史见证:2020年,江城武汉,一群身着迷彩的医务工作者,曾在这里打过一场激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报记者 陈国全 王通化)
来源:解放军报2020年2月29日头版
链接: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20-02/29/content_255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