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聚精会神学新知;帐篷里,实战推演练救治;演兵场,摸爬滚打强素质……眼下,空军军医大学结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高标准组织空军、联勤保障部队等单位医疗岗位的400余名新聘文职人员承训任务。完成45天的岗前培训后,他们将奔赴各自的医疗岗位。
赓续革命军医红色血脉
扣好第一粒扣子,后面的扣子就不易扣错。为加强对文职人员队伍的思想武装,铸牢听党指挥思想根基,空军军医大学根据“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的重要指示,设置培训动员的开篇语是听党指挥,开训教唱的第一首歌是《强军战歌》。翻开培训课表,党史军史、强军思想、军队纪律、现地参观超过70个课时。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创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副教授贾周的一堂军史课,描绘出人民军医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保存革命火种的壮阔画卷。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优良传统,学员们领悟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崇高追求和担当精神。在张华烈士荣誉室瞻仰凭吊时,大家从这位“最美奋斗者”的光辉足迹中感受人民军医的大爱情怀;在“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强军事业”主题讨论中,大家校准了“姓文先姓军,强军我同行”的奋斗目标。
课程设计专家团队告诉笔者,专题式、小组式、问题探究式的混合教学,于润物无声处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入职培训结束后,我即将跟随单位赴外执行维和任务。在国际舞台上,军医和官兵命运与共;在强军征程中,文职人员和军人并肩同行……”强军故事会上,文职人员刘姬君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文职生涯的憧憬之情,引发共鸣。
磨砺战场天使战救本领
识图用图课上,学员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有些出乎教授卫春海的意料:“他们上课听讲时目不转睛,下课了还聚在一起讨论切磋。”同样引人入胜的还有军兵种知识、战时心理与行为、基层常见病治疗方法新进展、空运医疗后送组织与实施等一系列军事课程。
为什么新入职的文职人员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如此投入?笔者在一本本参训日记里找到了答案,“军事医学知识是练好战救技能的第一步”“不练就过硬本领,无异于对战友生命的不负责”……
学员的求知若渴,也反映教学策划的循循善诱和精准实施。此次培训方案,空军军医大学拟制军事基础知识、职业基本素养、卫勤保障知识三个模块的课堂讲授和实践演练,帮助学员锤炼救治能力,增强履职本领。
笔者在野外综合训练场看到,某场站遭遇“敌方”猛烈火力打击,急救小分队在隐蔽点下车,采取战术动作接近场站,并用拖拽法、匍匐搬运法迅速将“伤员”后送至临时救护所,在陌生地域快速展开检伤分类和危重伤包扎止血。
演练复盘时,拥有11年部队医院工作经历的“70后”学员杨翠燕,为同宿舍的“80后”“90后”学员讲解高压环境下心脏损伤防护,大家争相提问。这群来自天南海北、最多相差20多岁的文职人员,比学赶帮氛围浓厚,练兵比武热情高涨。
激发“孔雀蓝”的强军热情
“3000米、3000米,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句学员们挂在嘴边的自嘲,是他们刚参加体能训练的真实写照。3000米跑要达标,站军姿要纹丝不动,军被要叠成“豆腐块”,一个又一个难关摆在大家面前。
“不经磨砺,哪得刀锋。此次我们升级组训方式,就是为了帮助大家缩短适应期,更好投身强军战位。”培训队队长苏思雅告诉笔者。
针对文职人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等特点,该校组织入职10年的优秀文职人员代表畅谈收获感悟,选调一批毕业不久、即将转改文职人员的队干部跟班带队,拉近和学员之间的年龄距离、阅历距离、情感距离。学校还特邀专家传授军事医学创新经验,结合课堂教学和在线资源引导大家把握强军脉搏、开阔思维视野、厘清职业发展思路。“没想到研发战救背囊有这么多故事,雷伟教授一堂‘如何做一个军营创客’的授课,让我看到了岗位创新的无限可能。”21岁的文职人员邓至铖对职业发展充满信心。
梦想引航,星火汇聚。高强度学习训练中,难免会有伤病,学员们自发组建起包括3名副主任医师、37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在内的医疗保障队,利用业余时间逐个宿舍巡诊治疗。虽然牺牲了休息时间,但医疗队成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文职人员梁卫丰说:“这里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和简单药品,没有CT、核磁等高端设备,更贴近基层部队的诊疗环境,为今后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从校门到营门,从职场到战场,从地方群众到军队一员,新入营的文职人员在这里淬火锤炼,也将从这里展翅启航。他们将肩负起人民军医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努力成为勠力强军的文职卫勤尖兵。
来源:2019年11月20日《解放军报》11版
http://www.81.cn/jfjbmap/content/2019-11/20/content_2479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