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结束全军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归队后,空军军医大学文职人员张文立,顾不上回家休整,便马不停蹄来到实验室,投入到具备高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科研攻关中。
2016年初,得知军队招聘文职人员的消息时,已是张文立在美国求学的第7个年头。当时他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攻读博士后,并且已经收到耶鲁大学实验岗位的任职邀请。“一看到空军军医大学的招聘公告,我就特别激动,觉得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研究方向都吻合,最重要的还是一所军校。”张文立内心深处从军报国的梦想一下子被唤醒。
此时,张文立的爱人在美国一所大学刚刚开始研究生的学习,他们3岁的女儿正在国内读幼儿园。“我在考虑个人事业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整个家庭。”张文立说。
是走是留,一时间张文立陷入两难。爱人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能够实现梦想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生活上的安逸富足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与空军军医大学取得联系后,他婉拒了耶鲁大学的工作机会,爱人则舍弃了研究生学业。2016年5月,张文立博士后学习结束后,一家三口踏上了归国旅途,来到位于古都西安的空军军医大学。
“刚一来,就感受到系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以及单位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张文立说。为了支持他的科研工作,系里专门调整出一间实验室,时任教研室主任卢虹冰更是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给他分拨了启动经费。
整个盛夏,张文立顶着高温,不知疲惫地奔波在实验室装修,以及混液器、高速离心机等基础设备和相关药品的采购上。仅仅一个月,他的纳米材料制备实验室改造完成。就在他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因军队调整改革,文职人员招聘工作暂停的消息传来,何时恢复招考不得而知。
“我选择继续留下。”系领导找他谈话时,他坚定地表态,并当场签订了临时聘用合同。同学朋友得知消息后表示不解,认为名校“海归”博士当临时聘用人员,有点太“屈才”了,并热情地为他引荐新工作,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他说:“我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军营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从此,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与在体分子成像方面应用这一新科研方向的攻关。他的第一个挑战,来自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了帮他克服“水土不服”,科室专门指定科研骨干结对帮带,经过30多轮的讨论修改,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随后,更艰巨的任务落在了张文立肩上,他要参与科技部的重点研发专项申请。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团队中最年轻的课题负责人,他丝毫不敢懈怠,跑了数十次图书馆、看了上百篇文献、查阅了上千个专业术语,和团队成员一遍遍推敲,“经常讨论到凌晨一两点,无论谁遇到困难,整个团队集智攻关,以最快的速度帮助解决问题”。最终,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团队,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凭借这种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近年来他还发表了2篇8分以上的高质量SCI论文。他说学校肯为年轻人搭台子、递梯子、压担子,才让他在一次次科研攻关中快速适应角色、提升能力。
去年7月,军队文职人员考试报名系统开通时,张文立正在出差途中。下飞机后看到同事发来的信息,等不及到达酒店,“就在机场大厅找了个地方赶紧上网报名,生怕再次错过”,张文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如今,穿上崭新的“孔雀蓝”,张文立有种特别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将自己所学投入军事医学研究,解决部队最急需、官兵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利用纳米探针技术实现战创伤快速检测,是张文立瞄准的第一个目标靶,他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战斗姿态投入新一轮科研攻关。
来源:解放军报5月2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