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会是什么
组会是指在研究实验室或研究小组内定期召开的会议。
主要就是讨论学术问题,向导师汇报进展和交流。
一般是导师主持召开,然后研究室所有成员都要参与。
我们可以在组会上分享研究进展,讨论实验结果和解释数据,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术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因为或早或晚要去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也要去做汇报,组会相当于提前练习。
组会也是解决问题和获得反馈的地方。
我们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提出疑问,讨论困难之处,并获得导师和同门的建议。
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
组会也是很多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机会,因为导师平时很忙。
如果是科研型的导师,除了平时课题研究之外,还有教学任务。
如果是行政型的导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很多行政事务,开各种会议。
就我自己而言,两个导师都很忙,除了组会,基本上见不到他们。
所以组会对我来说格外重要,因为想找老师讨论问题。
或者提供研究上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我确定未来的研究计划,基本上就是组会上解决。
另外组会也是很多研究生社交的机会,有部分导师,例如我的导师,是个博导,学生很多。
一个研究室呆不下这么多人,所以学生被分到了三个地方。
不在地方平时就不会有多少交集,甚至自己的师兄师姐都认不全。
开组会,大家都在一块,休息时间还能交流一下,至少能混个脸熟。
组会就变成了增加师门情谊的地方了。
二、组会汇报内容
组会的汇报内容主要是研究进展和成果。
另外还可能是文献分享、参加学术会议的心得体会,以及会议的重点内容。
也有可能是导师交代的其他内容汇报等等。
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主要包括期刊论文、毕业论文以及课题项目相关内容。
论文方面具体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清晰地陈述进度让导师了解研究工作的状态和情况。
讨论我们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让导师提供指导和建议。
我们也可以分享最近阅读的重要文献,解释文献的相关性以及如何将文献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也可以分享最近学到的研究方法,然后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帮助科研。
如果我们曾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会议中学到的重要内容。
包括讲座、研究成果和未来趋势,这种分享有助于将会议的见解带回小组,并可能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一般这种学术会议都要一千左右的会议费,如果会议地点在其他城市,还需要差旅费。
如果导师有交代什么课题项目,组会还要汇报课题项目的情况。
三、部分研究生为什么讨厌组会
部分研究生讨厌组会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
(1)时间压力
我们通常需要应对大量的学术和研究任务,包括文献综述、实验、数据分析、写作等。
组会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准备和参加,而且还要做PPT汇报。
时间有时候会比较紧迫,难以平衡各项任务,增加了焦虑和疲劳感。
(2)频繁性
组会一般是一周一次,但有些研究小组组织频繁的组会,可能每周一次或多次,有时候甚至每天。
这种频繁性会让我们感到被过度打扰,难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
如果一周次数太多,我们会感到很不满。
因为这意味我们要天天加班,谁都不喜欢。
(3)无效的组会
一些组会可能变得无效,充斥着琐碎的讨论、冗长的废话或与研究无关的话题。
在某些情况下,组会可能会反复讨论相同的问题,而不取得实际进展。
我们可能感到在组会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未能获得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
(4)缺乏互动
有些组会,研究生只是被动的听众。
因为导师在的缘故,有些汇报内容不感兴趣也得认真听,不想互动。
这种缺乏互动和参与感会使组会显得乏味和无趣,让我们失去兴趣。
(5)缺乏个性化反馈
我们通常希望获得特定和有建设性的反馈,以帮助我们改进研究工作。
然而,有时组会提供的反馈可能过于泛泛,缺乏个性化。
如果内容对我们没有多大的作用,那就不想参加。
(6)学术压力
我们需要在组会中向导师汇报,展示自己的工作。
导师会问一些问题,可能自己回答不上来,会感觉有很大压力。
这种学术压力可能让一些研究生感到紧张和焦虑。
如果在组会过程中,被导师批评,那么多师兄师姐看着,会觉得很丢脸。
所以压力太大,不想参加组会。
组会是很多研究生必须参加的环节。
想认真搞科研,组会就能给我们帮助,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压力。
如果平时是个学术混子,那组会就很痛苦了。
因为不感兴趣,也得参加,也没有很多帮助。
一周一次的组会还能接受,因为相当于在无形中推进自己的进度。
读研时有组会,工作时有班会。
生活均不易,都要自己努力。
(文章来自于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