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阅读经典、体味人生”——名家讲座听后感

2008-04-11 08:35(点击: )

    2008年4月10日,我系全体干部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关于“阅读经典、体味人生”的讲座,大家感受颇深,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

     感悟一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杨  瑞   讲  师

心中的“最后一片树叶”

    今天听完于丹老师的讲座,我非常愉悦,不仅仅是视听的愉悦,更多的是思想与心灵得到共鸣产生的愉悦。这位渊博学者的诚恳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开始反思作为一个深处复杂世界的社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作为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价值与责任是什么?

    在于丹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人频频点头,并啧啧说着:“对!对!”,这显然是思想深处得到共鸣的表现。我旁边的同事忍不住低声对我说:“我怎么感觉她比我们这些学医者对医学的研究更透彻?” 我也深有同感。于丹老师的确抓住了医学这门学科的要害,她总说医生与教师这两个职业是相通的,我认为相通之处就在于它们针对的对象都是人,都应该是“人学”,而她对人性是有很深入的研究。

    病人和学生都是人中的一类群体。病人最需要什么呢?学生最需要什么呢?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病人可能会提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要求,但这许许多多的不同却总是围绕一个共同的想法:渴望从医生或护士那里得到能维持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片树叶”——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样的,不同的学生不仅仅想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也希望能得到这样一片坚毅的“树叶”——为人处世的信条,使他们面对即将踏上的纷繁芜杂的社会,能拨云去雾,披荆斩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我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持经达变”,都是叫人要变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或者“经”应是原则,一个人做人或做事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持的“经”应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但针对不同病人的需求,治疗或护理的方式要有所变化。有时病人需要的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有时却是一个小小的“绿药膏”,医生和护士都需要一双能看到拼图背面人像的慧眼,冷静而细致的观察病人,将精湛的医术与充满人文关怀的医道完美结合,成为一个能将阳光播撒在病人心中的“阳光天使”,这才是最高明的医务工作者。

    作为老师,持的“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个护理教育工作者,我的责任是什么呢?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吗?正如于丹所说,这远远不够。一个好的老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应向学生灌输这样的“心经”——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是立事业的根本,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上完课后能有所触动和反思,激发起兴趣,主动去探究问题,最终能超越书本和老师,达到创新、创作和创造的高度。“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樊校长曾在一个专访里提到: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来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它养成了学生驯服的性格。教员和管理干部不是驯兽师,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护理教育者尤其需要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自信的护理工作者,只有创新才能推动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否则护理将永远摆脱不了“跟班”、“跑龙套”的角色。

    冷眼看我们的护理学生,许多还在职业的选择上犹疑不定、彷徨迷茫,总觉得护理是一个让人瞧不起的职业。如何解开心中这个麻团呢?于丹老师今天的讲座给了最好的答案。世俗的偏见,许多人的轻视,你无法改变,你所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态度。想想你有可能成为病人心中最依赖的“最后一片树叶”,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充实快乐的呢?那些日进斗金的人,那些住洋房、开名车、挥金如土的人能拥有这样珍贵的快乐吗?我看未必吧!以前有的朋友一知道我是四医大的就会很兴奋的追问:“什么专业?”可一听到“护理”就好像一下没话题了,嘎然而止。那时心里真的很糟糕!可现在不会了,我已经能坦然面对别人的种种看法了,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能给我快乐的“树叶”了——护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学”,护理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而护理工作者就是一名能修补人们破碎心灵的充满创作激情的大艺术家。这难道还不足以让人欢欣鼓舞吗?“护理”的世界如此宽广而精彩,“护理”能给予你巨大的发展和创作的空间! “Enjoy your job!”“知之、好之、乐之!”全情投入护理中吧,其乐无穷!

    听完于丹老师的讲座,走出礼堂,有人惊声尖叫“哎呀!下雨了!”的确,雨下得还不小。“谁怕?!”同事突然冒出这句话,我们都会意地笑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于丹老师讲课时提到的苏东坡诗词。是啊,当你心中拥有了欧亨利小说中那片“树叶”,当你拥有了一双能看到拼图背面人像的慧眼,当你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你就会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你的心中就会充满阳光与彩虹。这点风雨,谁怕?!!!

    冲!我们快乐地奔跑在雨中。哇!好清新的雨!我似乎闻到了一股阳光的味道……

    感悟二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尼春萍  讲  师

听于丹“阅读经典,体味人生”有感

    在学校实施精品战略,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进程中,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阅读经典,体味人生”的讲座,感受颇深。

    其一,发展源于创新。多年以来,我们读《论语》、《庄子》,却少有人象于丹教授以自己对圣贤之言的体会,去解析为人处事之道。2500年前孔子在《论语》里所传达的信息,通过于丹教授的诠释:觉悟,“觉”下有见,“悟”即心、吾,看见我的心;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给我们的心灵无形中起了滋养、培育的作用,也让我有更多的感悟,感悟师者之技、师者之德。作为大学的老师,我们倡导学生要创新,要发展,要勤于思考。而为师者,则更应用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真实的面对我们的教育工作;用真情实感、追求崇高、自我提升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其二,于丹教授讲座的大家风范值得学习。神闲气定,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娓娓道来。于丹教授以行云流水的现代语言,把经典的智慧同日常生活融合为一,给我们带来绝佳的视听之娱,也是我们在精品课程讲授中学习的典范。

    感悟三    基础护理学教研室   程  呈   实验员 

听于丹教授名家讲座“体味人生”后感

    今天,听完于丹教授地讲座我感受颇深,同样也是我陷入了深思——什么是仁爱?仁爱是对别人的关爱,这使我想到了“西安最美的女孩”熊宁。一个平凡的美丽女孩,一段短暂的人生路,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内涵。熊宁捐助穷困,救助弱者,默默无闻地坚守着公益事业,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感动天地,但我们能读懂她热衷“公益精神”蕴涵的感情有多深,分量有多重,我们更能发现熊宁事迹的真实和感人。透过这颗美丽的心,我们看到了这位 “西安最美女孩”,原来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她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不同的是,她热心于公益,并乐此不疲。我想,这便是仁爱,是大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身上,竟然能迸发出如此强烈的道德光辉,而这也是我们内心埋藏已久但又渴望不已的道德情感,更是我们每一个人想展现却又难以或不曾展现的品格。

    感悟四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张桂红   教  员 

听于丹教授谈品味人生有感

    于丹教授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用精辟的语言阐述了什么是医生,什么是优秀的医生。她认为优秀的医生是具有仁爱之人,是能解除患者身体病痛和心理困扰之人,更重要的是以高尚的医德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每一位患者,给他们带来生命希望之人。我想不仅是医生,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仁爱之心,用我们诚恳的语言、温和的眼神和坚毅的行动去感染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带给他们以信任和希望,做他们心中的“最后一片叶子”。

    感悟五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高  丽   教  员

    忘忧草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于丹教授的讲座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和风细雨的感受,没有大家的居庙堂之高,没有名人的处江湖之远,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教授,将故事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

    在两个小时中,她纵横捭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段段意味深远的事件,使我们感悟不一般的人生境味。好朋友的绿药膏,母亲的糖尿病,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向我们折射出优秀医生的光辉;缝补翅膀的比喻,阿姆斯特朗幼时的童言,生动感人的语言向我们传递出教育的重要和肩上的重担;克林顿的精神分析,幼小孩童的谎言,让我们意识到应该以客观地审视一切人和事;禅宗的公案小故事“究竟是谁绑住了我们”,将我们引向自己灵魂的深处,追问自己;随口吟出的诗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

    讲座接近尾声,我忽然想起一种古老的植物——忘忧草。据《诗经》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忙。 于丹教授的讲座就像是这神奇的忘忧草,涤荡尽我们内心的尘埃,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静静感悟生命的快乐。

    感悟六    护理管理学教研室   雷  鹤   主  任

    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引发了对经历的回顾,坚定了我“平静、平淡、平安”的人生定位。

    感悟七    护理管理学教研室   史瑞洁   教  员

心得·感悟

    于丹—一个在中国传媒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品位人生”,着实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从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入手,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各个境界.

    陶渊明抛开尘世的喧器和纷扰,找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真真切切的品尝一份难有自己知晓的快乐, 深刻体会到幸福也不玄虚,也不神秘,只是一种心情,一种淡泊,随遇而安,乐己所乐的心情.

    健康的“减法”生活让我知道失去和得到永远是天平上的两个砝码,很多时候人正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很多的烦恼。所以都要学会适时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一直很疑惑,在舞台上挥臂击鼓的青年,汗水流满了脸颊,巨响震聩两耳,他却依然敲的如痴如醉.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体验得到的.

    莎士比亚曾经对一个失去父母的少年说,你是多么幸运的孩子,你拥有了不幸.他给这个少年解释说,不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父母之后,一切都得靠自己了.听完于教授的讲座,对幸运与不幸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切萦绕于耳,良久难消.